公海赌船下载·正版App Store

发展新质生产力·央企观察丨“老树开新花,新枝结硕果”——中国一重集团的转型之路

2024-08-08 07:34:31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朱虹 李丽云

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李丽云

“以一为重,永争第一”。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今天,中国一重集团-公海赌船下载·正版App Store(以下简称“中国一重”)这家有着70年历史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该如何把握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

“让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让新兴产业‘新枝结硕果’。”这是中国一重董事长徐鹏给出的回答。面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中国一重坚持向“大”挑战、向“新”求能、向“数”转型,在传统产业转型、优势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培育方面同步发力,加快构建创新驱动、高端引领、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大锻造:挑战极限,破解难题

近日,在500兆瓦(MW)冲击式转轮轮毂锻件交付现场,随着红绸缓缓落下,一座5米高的银白圆盘惊艳亮相。这个世界最大的超低碳马氏体不锈钢全尺寸转轮体锻件,将运抵西藏玉曲河扎拉,用于全球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采用270吨不锈钢锭制造的超大锻件,竟是整体成型的。“整体成型可以保证锻件良好的机械性能,但给锻造过程提出了挑战。”该项目负责人芮守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面对这一极限锻造的挑战,芮守泰带领团队奋战4个月,通过软件分析、实验验证不断调整方案,最终确定了这一超大超厚轮毂锻件冶炼、锻造、热处理的关键工艺设计。

“转轮体轮毂锻件一旦上了水压机,就停不下来了。一个很小的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产品前功尽弃。”“大国工匠”、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刘伯鸣介绍,随着工业设备单体容量逐渐增大,锻件尺寸也随之增大,锻造需求不断逼近水压机临界值。为此,中国一重成立了多个突击队,攻关“超大替打锻件生产攻关”“大锻件生产提速”等生产难题。

压机极限载荷和变形参数如何协同匹配?锻造温度区间窄、可锻性差、裂纹易萌生扩展怎么解决?如何确保超大截面不锈钢锻件均质成形?要解决这些问题,锻造区间极为狭窄,犹如“走钢丝”,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精确锻造。在水压机锻造厂车间,刘伯鸣带领团队反复研讨,历时两个月,终于解决了我国超大型冲击式转轮制造“卡脖子”技术难题。这一超大锻件也让中国一重自主研发水电站产品迈上新的台阶。

近年来,中国一重锻造出一项项“世界纪录”。徐鹏说:“我们坚持材料与装备并重,坚定不移做优做大,在核电、水电、石化等多领域彰显出强大的极限制造实力,为助推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锻造力量。”

新能源:与风借力,向核求能

6月初,在黑龙江省龙江县的广袤黑土上,数十座风力发电机高耸入云,巨大叶片在百米高空与风共舞,轰鸣声低沉有力。这里是今年4月并网发电的龙江30万千瓦风电场,累计发电2.47亿度。

从风电场向东行进40公里,便抵达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中国一重风电装备生产制造基地就设在这里。目前,基地正以每3天完成一支89米长叶片、每2天生产一台混塔的速度投入生产。

一重龙申(齐齐哈尔)复合材料-公海赌船下载·正版App Store党支部书记鲁雁鹏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作为黑龙江省首家叶片制造公司,我们能同时生产6套百米级叶片,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叶片生产基地。”

自“十四五”规划伊始,中国一重便面向新能源积极布局风电产业。短短几年间,中国一重已形成集风机制造、风能资源开发以及运维服务于一体的完整风电产业链。

从东北到西北,中国一重不断拓展风电产业版图。“我们以东北、西北两大风电装备生产制造为两翼,加速推进风电核心能力建设,未来将逐步走向全国。”徐鹏表示。

面向新能源,中国一重与风借力,向核求能。作为全国最早开发生产核能设备的企业,中国一重见证了中国核电装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全过程。如今,国内在建核电站中,超过80%的核电锻件和70%以上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都由中国一重生产。

最近几年,中国一重成功研制了“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玲龙一号”等全部核电首台套主设备及一回路主锻件。近期,中国一重为“人造太阳”科学装置研发的关键设备材料也取得成功,并在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等四代核电装备研制方面取得突破。

徐鹏表示,在新能源开发与利用领域,中国一重将积极开展风、光、生物质等新能源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并带动相关技术研发、材料开发、装备研制等全新产业链体系。

数字化:向“智”转型,弯道超车

日前,一重集团(黑龙江)专项装备科技-公海赌船下载·正版App Store获评为2024年黑龙江省数字化(智能)示范车间。

中国一重信息中心总经理张德全说:“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是我们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

如今,中国一重的大型设备已全面接入5G专网。在轧电车间可以看到,34台数控机床都安装上了数据采集模块,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及5G+大规模数采,实现了机床联网、数据采集、能耗监测以及车间的透明化管理。

不同于车辆加工等大批量生产,对于装备制造业来说,单件小批难以组织量化作业,数字化转型受到限制。张德全告诉记者:“我们从实际出发,在体系建设、系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三方面同时发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一重特色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我国装备材料已经从研仿向原创转变,数字技术与材料科学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途径。”中国一重天津研发中心研究员张雪姣介绍,2020年中国一重开发了重型机械行业首个大型铸锻件材料数据库平台,使得曾经掌握在个人手中的材料数据实现传承共享。

“数智一重”的规划图已经绘制。3年内,中国一重的研发设计要实现跨地域、跨专业的并行协同,生产单位将全部建成数字化车间和智能生产单元,车间生产效率将再提升15%以上。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抢位发展!”徐鹏表示,“下一步,中国一重将打造更多‘单项冠军’产品,加快布局工业母机、新材料、新能源等前瞻性、颠覆性产业,更好担负起中国制造业‘第一重地’使命!”

责任编辑: 王倩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