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数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如何在确保科技、经济与国家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是推动科学数据要素化和价值化的“必答题”。
“中国作者发表的国际论文数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受国际认可、信赖的科学数据仓储,与科学数据产出的体量并不匹配。”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张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与此同时,全球已有3000多个科学数据仓储平台,我国建设运维的仅占3.17%。
如何让论文等科研成果产生的科学数据即时汇缴、共享使用,成为全国两会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加速形成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
“《自然》等知名期刊均要求作者在发表论文的同时,提交与其相关的研究数据,并将数据存储在国际认可的数据仓储中。”张旭说,推动我国学者即时汇缴科研论文及相关数据,实现集中仓储、开放共享非常重要且十分迫切。
2023年2月,我国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到,推动公共数据汇聚利用,建设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等重要领域国家数据资源库。
在全国政协委员、统计学家、中国科-公海赌船下载院士陈松蹊看来,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正在深刻改变科研生产力。公共数据作为重要的科技资源,是人工智能、大气环境、统计学、医疗健康等科技领域解决国家重大需求、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
陈松蹊坦言,国内公共数据获取渠道不畅、科学研究依赖国外公共数据集,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大困难。
推动实现科学数据自立自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两会上,科学数据管理成了委员们关注的一大话题。“建议建立我国各级财政资助产出科研论文成果的即时汇缴与开放共享机制。”张旭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为推动科研论文和数据的即时汇缴和开放共享提供政策依据,明确各方主体责任与义务。
与此同时,建立和完善科学数据的管理制度体系,解决科研论文发表相关联科学数据集的注册存储、质量评价、共享等问题也是当务之急。
张旭还提到,在各类项目管理验收、人才管理评价和奖励工作中增加政策性引导措施,鼓励我国科研人员即时汇缴并共享论文和数据。
“建议组建由相关领域与数据科学家组成的数据融合团队,在一些关键科学领域构建高质量的再分析数据集,解决我国科研人员的数据需求,降低对外部数据的依赖,实现科学数据自立自强。”陈松蹊表示。